中国40多年的改革开放是人类社会的一场伟大实践,深圳作为这场伟大实践最前沿的实验场,迅速崛起的“设计之都”,凝聚了全世界的关注目光。今年恰逢深圳获批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授予“设计之都”称号15周年。正在进行的 “2023深圳设计周暨环球设计大奖”,以全城联动模式,再次掀起深圳设计的热浪,将深圳设计的声音与实践,呈现在全球视野。
新世纪以来,设计文化成为深圳最重要的文化形态之一,随着城市产业的升级与城市文化形象的刷新,一座新兴的创意城市跃然于中国南海之滨,“深圳设计”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实践上的最生动形象的注解。深圳从经济特区向国际文化创意先锋城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华丽转身,设计文化在全城各领域的融会贯通成为其中最重要的推动力量。深圳从市场驱动向技术驱动,再向设计与文化驱动的发展路径,清晰地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最具活力城市的生长样本。
深圳“设计之都”是改革开放观念的持续与深化
深圳“设计之都”15年,首先是改革开放思想观念与设计文化理念的持续与深化。21世纪之后,随着国际大环境的改变与城市产业升级的需要,深圳逐渐开始有了文化建设的自觉,2003年提出“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其思想资源仍然来自“窗口效应”,即深圳在新时代所树立的新目标,肩负的新使命——“努力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改革开放的试验平台、改革开放的开拓者、改革开放的实干家’,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向世界展示中国改革开放成就、国际社会观察中国改革开放的‘两个重要窗口’”。
5月6日,在深圳设计周南山分会场主题活动 “设计之都大讲堂”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奖章”获得者、国家文化艺术智库特聘专家王京生谈起当年深圳申办“设计之都”过程时回忆道,2003年深圳提出建设“两城一都”,即钢琴之城、图书馆之城、设计之都。其中的“设计之都”并非空想,底气来源于彼时深圳设计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在国内举足轻重的地位。调研显示当时深圳的平面设计以及工业设计产值在全国占比均达百分之六七十。在深圳申办“设计之都”之前,王京生当时对深圳设计就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叫“新的传统,活的文化”,这一表述正是对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深圳活跃的设计文化的精准概述。
早在2007年深圳举行的“2007中国平面设计国际学术论坛”上,时任深圳市文化局副局长尹昌龙对深圳“设计之都”的文化想象有过一番论述,这番话其实可看作深圳成为“设计之都”的逻辑起点——从来没有一个城市像深圳的平面设计一样,它的所有的设计都关系到对深圳整个城市的符号的调度。一流的生产是生产一种概念,而生产一种概念背后是生产一种价值,在今天所谓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果你能生产出价值,你就是导演一种文化方向,这是决定一个城市能不能占据制高点的关键所在。深州为什么提出“设计之都”?它的含义不仅仅是培养几个设计师,它的背后指向是建设全球先锋城市。我们能不能成为全球先锋城市?关键是我们能不能生产出一流的价值理念。
尹昌龙指出了深圳之于中国的特殊意义,“深圳跟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不同的地方在哪?深圳代表的始终是一个国家的发展取向,她永远不是一个所谓的地方性城市,这就是深圳作为所谓‘窗口’的含义。”他从“设计之都”的概念、价值取向、符号意义厘清了“深圳对于现代中国的意义”,人们通过未来的深圳来想象一个现代的中国,而这也正是改革开放思想观念极为重要的逻辑起点之一。
经济特区——试验田——改革开放的窗口——设计之都。深圳这座从一开始就“圈”(设计)出来的城市,它是改革开放思想观念的胜利,其顺应时代需求之变成为“设计之都”的举措,亦是改革开放观念的持续与深化。所以今天回过头来看,深圳“设计之都”建设,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它一方面来自城市自身的发展需要,一方面顺应了全球化背景下创意城市理念在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传播与接受。深圳以开放的身姿拥抱世界潮流,将“设计之都”这块具有象征与符号意义的招牌擦亮,亦成为深圳向海外讲述中国故事的方法论。
设计作为深圳的方法论
深圳“设计之都”很好地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窗口”价值,国际社会通过“深圳设计”,看到现代中国的深圳表达,持续举办的深圳设计周与环球设计大奖,更是成为国内外优秀设计师一个极为重要的展示自我与深度交流的平台。
4月27日,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玲在2023深圳设计周开幕式暨全球“设计之都”城市峰会上介绍,15年来,“深圳设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深圳创意设计服务法人单位超过3.3万家,设计上市企业30多家,设计师人数超过22万人,其中深圳平面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珠宝设计等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同时,设计生态不断完善,现有文化创意园区70多家,设计类行业协会19家,累计建成13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14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深圳设计周、环球设计大奖、深圳创意设计新锐奖、中国设计大展、深圳国际工业设计大展、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等一批国际化的设计活动影响力与日俱增,已成为世界设计领域一支重要的先锋力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负责人丹尼丝·巴克斯在此次开幕式上称赞深圳的创意设计活力,认为深圳是“设计之都”建设的成功样板。本届深圳设计周首次与国际设计组织联合举办,国际设计理事会执委会前主席乔纳森·斯特莱布利在致辞中表示,高品质的设计、蓬勃发展的创新科技为深圳设计提供强劲发展动能,深圳设计也为全球化和共创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了贡献。
从以上数据与国际友人对“深圳设计”的称赞,可以看到深圳已在全球设计与创意城市网络的格局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深圳设计周与环球设计大奖正在创造设计话语,一定程度上也正在扮演全球设计潮流的引领者。这也正是设计作为深圳的方法论,提升城市文化高质量发展,助力深圳迈向国际文化创意先锋城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要例证。
深圳设计周学术委员会委员、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员张宇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时至今日,设计已经成为一种广泛的城市生产力。回顾深圳40多年的发展道路,从早期的市场驱动到过去十年的技术驱动,再到现在的设计驱动,这是深圳发展继续引领全球的必由之路。 “深圳要在整个全球经济体系里占据高位占据C位,我们要向更高的台阶迈进,设计驱动其实就是我们城市下一步发展的目标。当然,设计驱动背后要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基础,包括设计之都的建设,其实也是为整个城市的转型做准备。设计不仅仅是产业设计、工业设计,它的背后还有广泛的设计链条,包括服装设计、空间设计、消费品设计、生产设备的设计,还有服务的设计,整个社会生态系统都需要重新建构。”
张宇星强调的“设计驱动”,其实就是未来深圳的以设计促城市发展的方法论。张宇星表示,“设计之都”是一个重要的平台,可以凝聚共识,促进整个设计生态系统的生成,并链接整个大湾区的产业链,推动湾区经济发展。除了依托强大的产业链,以设计赋能产业发展,深圳还可以发挥移民城市的优势,通过设计,打造在地文化特色、强化人群的链接融合,增强社区凝聚力,让城市更有内涵。
可以说,在今天,让设计驱动力成为深圳的方法论已逐渐成为业界的一种共识。2020年12月,深圳设计师韩湛宁在深圳中心书城举办个展,其主题便是“把自己作为方法——韩湛宁海报设计二十年展”,韩湛宁是深圳众多设计师中一个有代表性的个案,他的方法意识,很具代表性,作为深圳一位资深的设计师,他是“深圳设计”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也是深圳文化一位重要的推动者,近年来他不仅是作为一位设计师,也以策展人的身份,组织发起了众多了文化活动,这种身份的多元,在深圳设计师身上也是常见现象,比如还有朱荣远、张宇星、刘晓都、韩家英、高鸣、朱德才、黑一烊、冯志峰、琚宾、邢莉莉、何潇宁等一大批身份多元的设计师,他们活跃在深圳文化艺术活动现场,将自己作为方法,成为设计驱动力这根弦上深圳方法论的有力组成。
深圳大学艺术学部美术与设计学院助理教授、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博士韩晗在接受采访时对深圳的设计驱动方法论同样给予了充分肯定。她表示,15年来,深圳以设计驱动发展,在建设“设计之都”的道路上步履不停:从申请“全球设计之都”获得成功,到“深圳创意设计新锐奖”,再到“环球设计大奖”;从“创意十二月”,到“深港设计双年展”,再到“深圳设计周”;从设计人才引入,到设计产业园区扶持,再到文化创意产业资金逐年加大专项支持力度。 “深圳设计”正是通过多领域多方位的探索,以此培养出更多的转化机制。以前提到设计可能更多的是着重在审美层面,现在设计逐渐变成了一个创新驱动的机制,包括公共服务的建设,城市品牌和城市营销,文化消费等多元维度,用设计去带来一些意义上的创新。我们通过设计周或类似于这样的公共文化活动,创建更多机制,让我们的公众也能够更多地参与进来,这个就是我们在提到设计驱动式创新,以“大设计”来给深圳赋能,给我们城市品牌赋能的一个多元发展的可能性。
设计作为深圳的行动纲领
今天,设计文化已成为深圳最重要的文化形态之一,深圳“设计之都”15年的发展也是深圳文化创新之路的具体展现。
深圳是一座行动中的城市,深圳“设计之都”15年的发展,让“深圳设计”从文化策略到行动纲领,展现了一种从文学自觉到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行动路径。
例如第五届深圳设计周以“设计解决问题”为主题,在开幕式上发布了《中国设计 深圳识见》宣言。宣言中表述了深圳在设计领域的城市雄心:“以一座城市的鲜活实践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生动阐释,过去的深圳,伴随着高速发展,培育和集聚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中国设计新力量;今天的深圳,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使命,正以崭新的视界和怀抱,积蓄设计的新动能。深圳设计周打破设计行业壁垒,把握世界设计发展的潮流趋势,呈现融合设计在解决问题中的实践和创新价值。深圳设计周汇聚设计人才、观点、业态、产品、空间,构建可持续、可生长的平台,以深圳设计识见与实践,发出中国设计对接、融入、引领世界前沿的声音,探寻‘中国式现代化’的设计新路径新力量新能极!”
在“2023深圳设计周暨环球设计大奖” 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首席总建筑师、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孟建民代表深圳设计周暨环球设计大奖组委会发布了《全球“设计之都”城市深圳倡议》。倡议共有八方面的内容,包括以“大设计”赋能产业创新发展、解决城市治理难题、塑造城市品牌和凝聚力、引领时尚消费潮流等。
不管是上届深圳设计周发布的宣言,还是本届发布的“深圳倡议”,从文本的具体内容看,都具有行动纲领的内涵。它是深圳声音,也是作为走在世界前沿的“设计之都”的引领姿态,更是中国式现代化面对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城市发展而发出的铿锵表达。
孟建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倡议汇集了全世界“设计之都”促进学术交流和特色融合的理念,表达了对人才培养、产业发展、设计进步的共同呼声和愿景,对推动全球设计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经过15年探索和持续发展,“深圳设计”迎来厚积薄发的重要历史时期和全新的起点。深圳倡议采用“大设计”的概念,旨在促进“设计之都”之间的交流互动形成共识,并迈向共同的愿景和理想,有其积极意义。该份倡议不仅传递了深圳“四维”设计发展理念,更是“世界设计 深圳动能”的城市表达。
孟建民认为,当今社会,设计驱动是技术驱动、市场驱动之外的第三种驱动力,无论从形象包装到内在功能,甚至流程、编码等都涉及设计,设计成为所有产业、特别是新兴战略产业优化提升的重要环节。去年6月,深圳出台《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涵盖“20+8”个产业集群,其中也包含现代时尚等重点领域。孟建民表示,特别是“20+8”产业发展,更离不开设计驱动。“这些新兴产业要靠设计创意赋能,可以说,设计本身就是创新内涵和发展动力,可以在整个产业的战略布局中彰显强大动能。”
孟建民建议,深圳要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结合资源和人才优势,夯实设计人才培养与教育培训的体制机制建设,加强研究机构力量,通过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学术交流,推动整个设计行业的联动与发展。
深圳环球设计大奖特别终审团主席、国际设计联合会主席乔纳森·斯特瑞布利曾经说过:“喜欢深圳,是因为它的勇敢和开放,它的生机和现代感为设计提供了沃土。”
是的,回顾“深圳设计”深度融入城市发展的历程,也从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城市的产业格局与精神气质。去年,深圳首次实现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全国“双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工业第一城”。“深圳设计”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动能的同时,也正在成为业界人士共同的行动纲领。它指向当下的深圳,更指向未来的深圳。
“谱写全球设计联动发展的新篇章”
从方法论到行动纲领,再到22万设计师及深圳各行各业的实践,深圳“设计之都”以独特的前瞻性及敢闯敢试的干劲走在了世界前沿。这也回答了北京国际设计周有限公司总经理安雅洁,在本届深圳设计周开幕式圆桌论坛上的疑虑。安雅洁表示,深圳是中国第一个设计之都,可以说深圳设计的发展也是代表当代设计的发展,从当初的设计工厂到创意之都,深圳设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在我们的设计已经成为推动一个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的力量。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到社会主义的先行示范区,这是深圳设计发展的一个大语境和大背景,也是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开放创新的绝对的优势。深圳地处大湾区,同时又是东南亚文化经济交流的桥头堡,在这种环境下,深圳所具备的这种区位优势、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深圳到底如何去做一个先行先试的示范区,可能不仅是北京对深圳的期待,更是全国的设计城市对深圳的期待,我们更多的希望深圳到底拿出一个什么样的样板,能让全国来复制,来学习。
15年来,作为中国首个获得“设计之都”称号的城市,深圳的设计生态不断完善。从当初的“世界工厂”,迈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以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打开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空间。如果要写一部深圳的文化演进史,“深圳设计”应是其中最具象征性的一章。深圳40多年的现代城市演进轨迹,设计是其中一条可触摸到的金线,从1992年“平面设计在中国”的引爆,到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城市规划设计、珠宝设计等各设计形态几何级的增长,“深圳设计”作为产业升级的动能一直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最终汇聚成“设计之都”的城市文化景观。设计是产业引擎也是创新的驱动力,40多年来,它持续对深圳的城市产业、文化、生活、观念产生积极的影响与推动。
站在15年的重要时间节点上,2023深圳设计周更是首次提出围绕“设计赋能产业创新发展、引领时尚消费潮流、打造城市营销品牌、解决城市治理难题”四个维度和发展路径,使设计不断融入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服务、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圳朝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步步迈进。
正如国际设计理事会前任主席、现任执委乔纳森·斯特莱布利所言,在深圳,我们看到了创新,我们也看到了设计的方法论。无论是在设计创新和方法论之间的结合,深圳都做得非常的优秀,所以深圳能够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授予的设计之都的称号是当之无愧的,而且在过去的15年当中,我们也看到设计在深圳这个城市当中不断地蓬勃发展,所以在深圳作为全球设计之都15周年这一非常重要的时刻,我们也看到中国的设计也在不断强调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友好。我们也看到,其实国际设计理事会也有越来越多来自北京,来自深圳的设计专家参与进来。我们会看到,现在深圳的一个现象,就是有越来越多的行业得到政府的支持,不断鼓励设计师往更加专业的方向发展。所以作为国际设计理事会,我们也非常期待和深圳设计周共同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国际设计理事会执委会前主席、以色列设计协会会长大卫·格罗斯曼亦表示,在过去的几年当中,深圳在全球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一个非常开放,蓬勃发展的城市。而2023年深圳设计周又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机会,我们说深圳将进一步地开放。深圳的动能将会闪耀整个珠三角,闪耀整个大湾区,闪耀整个中国,我相信全世界也将再次瞩目深圳。
为擦亮深圳“设计之都”的城市名片,深圳市委、市政府正持续通过政策扶持、产业引导、资源对接等多措并举,不遗余力支持“深圳设计”创新发展,全面提升深圳设计发展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设计之都”。正如《全球“设计之都”城市深圳倡议》最后两条中倡议的:我们提倡加强“设计之都”之间的交流互鉴,以此作为全球设计行业联动发展的关键路径。我们倡议以“大设计”推动可持续发展,回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充分发挥设计的社会价值,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通过更优的设计,推动双碳目标和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增进人类的共同福祉,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也正如张玲常委在开幕式致辞中所表达的,“我们相信,在驶向星辰大海的探索之旅中,深圳将以改革基因、创新精神和开放胸怀,与世界‘设计之都’城市一道,谱写全球设计联动发展的新篇章!”